諾貝(bei)爾(er)化學獎于(yu)臺北時間4日下午5點45分公布,由瑞士、美(mei)國和英國3位學者杜巴謝(xie)(Jacques Dubochet)、法蘭克(Joachim Frank)及韓德森(Richard Henderson)共同殊榮,而獲(huo)獎成(cheng)就在(zai)于(yu)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,簡(jian)化與改(gai)善生(sheng)物分子成(cheng)像。
根據諾貝爾網站指(zhi)出,諾貝爾化學獎(jiang)從(cong)1901年(nian)(nian)至2017年(nian)(nian),已頒發109次,其中僅63次為一位(wei)得主(zhu)單獨獲獎(jiang);而今年(nian)(nian)獎(jiang)金加碼至900萬瑞典克(ke)朗(lang),約合新臺幣3374萬元,由3名學者共享。
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章為皓表示,目前普遍應用于觀察微生物體形態光學顯微鏡,解析度為可透視到兩個奈米,但電子顯微鏡使用電子束取代光,解析度可達0.3至0.25奈米,可看到蛋白質結構,但電子顯微鏡在使用時,很容易對觀察樣本造成輻射傷害,因此科學界近年發展低溫電顯,以非結晶態的水將樣本包起來,在約零下180℃的環境維持它的原態,也能減少輻射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