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(nian)(nian)8月(yue)10日(ri),科(ke)學(xue)期刊《自(zi)然(ran)》在線發(fa)表了(le)(le)兩篇“墨子(zi)號”量(liang)子(zi)科(ke)學(xue)實(shi)驗衛星(xing)的(de)成果(guo)。原本預計兩年(nian)(nian)實(shi)現的(de)科(ke)學(xue)目(mu)標(biao),以中國(guo)科(ke)學(xue)技(ji)術大(da)學(xue)副校長(chang)潘建偉為核(he)心的(de)研(yan)究團隊(dui),在幾個月(yue)內就實(shi)現了(le)(le)。對此,中國(guo)科(ke)學(xue)院院長(chang)白春禮評(ping)價(jia)道(dao):“墨子(zi)號”開啟了(le)(le)全球化量(liang)子(zi)通信、空間量(liang)子(zi)物理(li)學(xue)和(he)量(liang)子(zi)引力(li)實(shi)驗校驗的(de)大(da)門,搶占了(le)(le)量(liang)子(zi)科(ke)技(ji)創(chuang)新的(de)制高點,在國(guo)際上達到全面(mian)領先的(de)優勢地位。
2016年(nian)9月25日,有著“超(chao)級天(tian)眼”之稱的500米口(kou)徑球面射(she)電望遠鏡(FAST)在(zai)貴(gui)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(keng)中落(luo)成啟用。
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于基礎理論的發展,基礎理論的發現和驗證有賴于科學儀器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國在大科學裝置建設上持續發力,一份份科研捷報鼓舞人心。
在貴州,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仰望蒼穹,諦聽來自宇宙最深處的聲音;在合肥,被稱為“人造太陽”的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,將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帶入世界前沿;在上海,生物學家、遺傳學家、材料學家等科研工作者正使用上海光源,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;在北京,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——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經過幾輪改造和技術升級后,產出重要科研成果。這(zhe)些大(da)科(ke)學裝置(zhi)是(shi)公共實(shi)驗(yan)平臺,為(wei)多學科(ke)領域的(de)基(ji)(ji)礎(chu)研(yan)究、應(ying)用(yong)(yong)基(ji)(ji)礎(chu)研(yan)究和應(ying)用(yong)(yong)研(yan)究服務提(ti)供強大(da)技術(shu)支持(chi);這(zhe)些大(da)科(ke)學工程(cheng)是(shi)專用(yong)(yong)研(yan)究裝置(zhi),是(shi)特定學科(ke)領域實(shi)現(xian)重(zhong)大(da)科(ke)學技術(shu)目標的(de)研(yan)究利器;這(zhe)些大(da)科(ke)學工程(cheng)是(shi)公益基(ji)(ji)礎(chu)設(she)施(shi),為(wei)國家經濟(ji)建(jian)設(she)、國家安(an)全和社會(hui)發展提(ti)供基(ji)(ji)礎(chu)數據。
得益于國家科技實力的提升
在被問到中國為什么要建“探索一號”科考船時,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彭曉彤這樣回答:我國海洋科技起步較晚,長期依賴國外進口海洋裝備。但是國外設備固有的技術封鎖和高昂的維護成本,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單靠引進就能走到國際深海領域的前沿。中國要想成為海洋強國,必須改變這種情況,堅持自主研發是走到國際深海前沿領域的必由之路。每當(dang)提到500米口徑(jing)球面(mian)射電望遠鏡(FAST)時,副總(zong)工(gong)(gong)程師、中(zhong)國(guo)科學(xue)院國(guo)家天文臺(tai)研究員李菂總(zong)會(hui)說:“如(ru)果沒有中(zhong)國(guo)工(gong)(gong)程技術的(de)(de)發(fa)展,FAST不可(ke)能完成(cheng)。”他介紹,FAST將使中(zhong)國(guo)擁有探(tan)測(ce)宇(yu)宙的(de)(de)最好儀器,而(er)掌握相關專利技術的(de)(de)發(fa)達國(guo)家對(dui)中(zhong)國(guo)實施封(feng)鎖(suo)。
大科(ke)學(xue)(xue)裝(zhuang)置(zhi)建(jian)設中取得的新技術成(cheng)果也被(bei)廣泛應用在其他重大工程中,反哺國民(min)經濟發(fa)展。中國科(ke)學(xue)(xue)院高能物理研究(jiu)所所長王貽芳院士介紹,中國互聯網(wang)的誕生是北京正負(fu)電子對撞機的“副產品”,而它的建(jian)造和之(zhi)后的每一次升級改(gai)造,都促進了相關(guan)企(qi)業的技術提(ti)升。而為FAST研發(fa)的抗疲勞索網(wang)技術及(ji)索網(wang)工程管理,應用在了港(gang)珠澳大橋的建(jian)設中。
吸引和培養人才的法寶
2017年8月,從哈佛大學歸來的八位博士后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。王文超、張欣、王俊峰、劉青松、劉靜、張鈉、林文楚、任濤,被稱為“八劍客”的他們告別波士頓、扎根安徽合肥“科學島”。讓他們選擇回國的原因,除了拳拳愛國之心,也因為這里有一個能讓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: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。這里的“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”綜合性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,是世界一流的科研設備。
栽下梧桐樹,才能引來金鳳凰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科學家們能否取得原創性重大科研成果,取決于是否擁有最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和裝置。而大科學裝置能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最好的科研平臺,是凝聚人才、吸引人才的最大法寶。
大科(ke)學裝置也是(shi)人才培養的(de)(de)(de)實戰場。這(zhe)一(yi)點,在(zai)高能(neng)物(wu)(wu)理領域表(biao)現得尤為明顯。中國高能(neng)物(wu)(wu)理界(jie)的(de)(de)(de)許多(duo)(duo)實驗物(wu)(wu)理學家和理論物(wu)(wu)理學家,都與(yu)北京正負(fu)電子對撞機有千絲萬縷的(de)(de)(de)聯系。“30多(duo)(duo)年前,我(wo)們差(cha)不多(duo)(duo)是(shi)從零(ling)開始做北京正負(fu)電子對撞機的(de)(de)(de),如今(jin)已是(shi)三(san)代人。在(zai)這(zhe)個(ge)過(guo)程中,我(wo)們培養了很多(duo)(duo)人才。”王(wang)貽芳(fang)說,大科(ke)學裝置所需要的(de)(de)(de)儀器(qi)全(quan)部都要自行設(she)(she)(she)計研制(zhi),這(zhe)不僅可以(yi)培訓科(ke)研人員和企業開展世界(jie)領先的(de)(de)(de)儀器(qi)、設(she)(she)(she)備、技術的(de)(de)(de)研發,還可以(yi)培養大量頂尖的(de)(de)(de)青年科(ke)研人才和高質(zhi)量的(de)(de)(de)、國際水(shui)平(ping)的(de)(de)(de)設(she)(she)(she)備研制(zhi)人才。
不只“科學島”上的“八劍客”,今天,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出現在大科學裝置的建設、維護和使用團隊中,中青年骨干力量逐漸挑起科技創新的大梁,“90后”“00后”正在磨礪中成長。一代一代,薪火相傳,中國科技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!